黃懷萱撰
不知坐在電腦前的你,有否在打印重要文件,海報或卡片,在選擇字體式樣及字號無從入手?打開文書處理程式之際,總覺得無論是新細明體,標楷體,還是黑體,都差了一丁點,卻又說不上差了些什麼?的確,如果這些字體都不能讓你稱心如意,或許你可以嘗試使用「香港字」!你會發現電腦字體所欠缺的一絲溫度及韻味,都能在「香港字」及其活字印刷技術尋獲。
印刷術屬於中國四大發明之一,而19世紀初現的「香港字」為當時最美,先進的印刷技術。它的鑄造過程長達數十年,對香港近代經濟,文化,民生影響深遠。隨著「香港字」字模下落不明,柯式印刷及電腦印刷的出現,活字印刷亦敵不過時代洪流而日漸式微,令人不禁扼腕嘆息。可幸的是,研究人員在荷蘭發現當年「香港字」翻鑄成的鉛模,並決心逐粒重鑄。直到現在,鑄字團隊已經完成重鑄首批「香港字」(共七十三枚)。
源
相信大家在聽到「香港字」其實是西方宗教的產物,定會錯愕萬分。早在十九世紀初,由於外國人在中國傳教實屬違法,西方傳教士馬禮遜決定鑄造中文活字,翻譯及出版聖經及相關刊物,打破禁例,宣傳教義。他尊重中國文化,亦講究漢字字體及排版設計。為排印《華英字典》,馬禮遜吩咐工匠雕刻金屬活字,並研發第一套完整的漢字活字,而這正正是「香港字」的濫觴。後來來自美國的柯理在香港英華書院接手翻鑄字模,用五十年的時間將鑄字的程序工業化,完成第一套符合大眾美學,充滿線條感及質感的「香港字」。
(圖片來源:香港文化博物館)
到底何謂「香港字」?其實香港字又名「明體四號字」。 歷史並無直接記載名字的緣由,但學者推算,是因為香港英華書院是「中國第一間中文鉛活字鑄字作坊」,也是「19世紀中葉全球最重要的中文活字供應中心」,故這批明體四號字「因其製於香港,故又稱之謂『香港字』」。
鑄造香港字亦集結西方技術及華人工藝,促進了文化交流。「香港字」雖然是由傳教士鑄造或監製,但也有華人參與其中,因為他們會較明白中文字的造型。而當時的明體四號字亦最接近中文木刻雕版上的字體,所以認受性較高,亦深受排版及印刷界歡迎。
(圖片來源:香港文化博物館)
美
「香港字」被譽為十九世紀中葉最美,最完整的一套中文活字。美有千千萬萬種,至於為什麼由英華書院所鑄造的「香港字」能在眾多活字裏脫穎而出,原因如下:
第一,英華書院所鑄造的「香港字」,是第一套能大量生產及以字模鑄字。除了降低成本,「香港字」亦為當時印刷及排版行業帶來便利。
第二,儘管當時科技水平有限,但亦不難看到「香港字」製作水平之高。中文字筆劃繁複,不少字筆畫高達二三十筆劃以上,但是「香港字」竟然屬於細號大小的字粒,通透性極高,還要比木刻雕版的字號小,可見製作水平之高,令人嘆為觀止。
第三,細看「香港字」,雖然鑄造困難費時,但楷書味濃,手寫感重,美感毫不遜色於現今的電腦字體。而很多文字設計師亦指出,現今的電腦字體設計死板及機械化,風格越統一,越是失去味道。與已被淘汰的拼合字體作比較,香港字亦更勝一籌。當時傳教士當時把部首或原件合併成不同的字,創造出不同種類的拼合字體,如「柏林字」和「巴黎字」。雖然製作的確比較省時省力,但造型突兀,有很多破綻,如同「出了洋相」,欠奉美感。反觀「香港字」,它比起拼合字風格更統一,結構亦有其獨特美感。例如有些字的重心高低不一,字體亦會因應美感或細或大。所以「香港字」正正滿足到「字體典雅」及 「易於鑄造及印刷」兩個印刷行業的基本條件,把香港活字印刷推至巔峰。
儘管當時科技水平遠遠不如現今發達,但人類對美的追求有增無減。七十年代香港博文鑄字有限公司的廣告:「刊物的內容像人體的靈魂,刊物的版飾像人體的軀殼。有了甦醒的靈魂,且要配上美麗的軀殼,要有軀殼的美麗,請用博文出品的中西文印刷活字。」,印證了香港人對於排版,印刷以及美學的追求,是活字印刷步向全盛時期的主要原因。
遠
文字的溫度及力量超越人類的想像。沒有文字,就沒有文化,亦無法傳遞訊息。而「香港字」及其活字印刷技術,是文化傳承及知識傳播的基石,在中國現代化及中西文化交流,留下濃烈的色彩。
雖然「香港字」因傳教而生,但是隨後帶來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。受益於香港字,香港第一本兩文三語的《英華字典》及國際第一本漢學學術雜誌《通報》得以誕生。而翻鑄出售的活字,不但出售到全中國,更廣及世界各地,促進中西文化交流。
「香港字」亦紀錄了當時人民及華僑的生活情況。由澳洲華僑以香港字排印的《無師自曉》,是海外華工自學英語的「天書」,囊括所有生活常見用語,並作分類及附上中英對照的文字,可見排印對民生縮影的刻劃紀錄及粵語的發展及推廣功不可沒。
(圖片來源:香港文化博物館)
除了從書籍窺探當時人民的生活方式,研究當時「香港字」的分類及擺放位置亦能了解民生。由於鑄造字模艱難,「香港字」講求實用性,而當時造字的目的和需求亦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,經濟,科技,當然,亦影響其效果。在不同的活字印刷店鋪裡,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「字粒牆」。擺放字粒的「字盤」如百子櫃般分成一格格,看似雜亂無章,其實有跡可循。老師傅不僅按照字粒的部首、字體及大小作排列,亦專門劃分冷門及熱門字的區域擺放相應字詞。師傅常說的「入俗字」,就是常用字,通常不依部首,位置亦比較靠近師傅,方便他們使用。有趣的是,窺探入俗字盤其實就能了解當時社會背景,因為每個師傅都有不同的風格,出俗字的編排方式亦有異。例如位於上水的印務公司,多為中港運輸業服務,印刷單據及卡片,所以不難看見師傅把「傳呼機」、「號碼」和「公司」這些常用的字粒放在一起。而中上環的印務公司,多處理商業文件,所以入俗字多是英文。看似師傅的慣常操作,其實與當時地域與行業有莫大的關聯。
(圖片來源:Metropop)
悟
酒越陳越香,而活字印刷這門工藝亦然。科技進步的確令人鼓舞,而電腦印刷更快捷更便利,理所當然取替活字印刷。但是有些事情,不是被取替就代表沒有價值。活字印刷不只一門手藝,亦不單單是一門技術——它是一種藝術,是一種美學,而它的靈魂亦值得我們借鑑。首先,基於人力資源有限,以前印藝師傅需要「一腳踢」,而顧客對於空間感,線條,顏色,排版以及設計美學,都有相應的要求,所以師傅們必須對上述所有技巧略懂一二,同時別出心裁,才能脫穎而出。這絕對是「一鍵對齊」的電腦印刷系統不能取代的。
其次,排版師傅如何處理科技及資源有限問題,以及其解難能力,值得大家學習。活字印刷師傅會耐心與顧客溝通排版,並一絲不苟地校對草稿才敢進行印刷的精神,實在令現今講求效率,寧願「改完再改」的都市人甘拜下風。由於活版印刷的年代與現在電腦排版不同,當時小至錯字漏字,大至排版放大縮小,都可謂各位師傅的惡夢,因為他們需要重新執字粒。他們對於謹慎,更明白「一子錯滿盤皆落索」的道理,若他們或顧客忽然想放大或縮小字體,便要將全部字粒再執過。因此師傅在準備排版的過程,絕對不會怠慢,盡力做到「一字不錯」。
第三,活字印刷人性化的設計,為習慣機械化統一風格的現代人,帶來思想上的碰撞。完美的字體線條,均匀的空間,統一的排版,是否就跟美麗畫上等號呢?反觀當時師傅在排版的方面,因為科技水平有限,並沒有劃一的模板。為嶄露頭角,他們必須絞盡腦汁,使出混身解數,發揮創意去吸引顧客。而師傅們獨一無二的排版及印刷風格,是否更為珍貴,更為有藝術價值?反觀現今設計師,是否反而因為科技進步,自動化的系統程式而綁手綁腳?
活
紙張的凹凸質感,墨的厚重質感,以及復古的味道,都深深觸動著人心。他們爭先恐後地細說著這件有溫度的作品,以及活字印刷工藝背後所蘊藏的歷史與故事。毋庸置疑,活字印刷的技術,在工業用途的光輝歲月已成過去。但是活字排版年代的終結,並不代表這門技藝步向滅亡。這門工藝,無論字粒的設計、排序、或是排版都蘊涵著前人千年來的心血與智慧,故此,一眾千禧後的設計師及保育份子,望將香港活字印刷業由工業轉型為印藝文創產業,將這門手藝由很實際的功能,轉型變成一種藝術,望能吸引年青一輩了解這門傳奇工藝,以傳承下去。其中不乏例子,例如ditto ditto的活版印刷紙品,與「字活」所推動的文創保育,將印藝和文學,設計及視覺藝術結合,融入創意工業;亦在舊事物與新思維的激烈碰撞下,刷出新火花。
(圖片來源:香港文化博物館)(圖片來源:Metropop)
活字印刷在中國及香港的近代史,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,他的影響亦在民生,社會,經濟,政治,語言學及文化方面無遠弗屆。而筆者堅信,有些工藝,有些態度,有些靈魂,並不會隨著無情歲月悄悄流逝,而是會在歷史的洪河,以新的面貌屹立不倒。
參考資料
香港文化博物館 字裏圖間-香港印藝傳奇展覽
活字印刷-字粒的半生緣
千里尋香港字 重鑄失落傳奇
堅守老店 活版印刷工藝傳人覓知音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