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餐桌上的海味盛宴,以食維繫的情——專訪海味老字號海生行

黎佩琳 撰


無論是冬至做冬,還是新年食開年飯,海味必然會是桌上其中一道佳餚。而每逢過時過節,海味街便會變得特別熱鬧,人頭湧湧。街上貨物琳琅滿目,人們忙著選購海味乾貨,而立足半世紀的海生行,默默見證著香港海味業的發展。


海生行從七十年代開業,但在開業以前已經經營鹹魚生意。開業以後,海生行作為海味批發和供應商,為酒樓、酒店,及飛機提供海味和海產,另外亦會批發給行家於街市和零售批發市場售賣。當時本地『市道好』,大部分客人到海味街選購後或回家烹調享用,或作禮物帶回家鄉。而在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後,海生行便作轉口生意開拓市場。


盛況


由本地開業,到開拓新市場,海生行見證著香港海味業的全盛時期。在七十至九十,人人「搵到食」「魚翅撈飯」的年代,海味業百花齊放,整條街都十分熱鬧。做生意的人都在爭取更多貨源,海生行老闆蘇傑開先生這樣形容當年盛況:「有貨便有生意。」但並不代表海味舖之間的關係不好。雖然當時的海味舖都集中在西環和上環一帶,但大家都很合群,和諧,沒甚麼特別爭執。


蘇先生提到:「你有你的客源,他有他的客源,會一起做生意。」海味舖之間針對的客源不同,有些專注做出口客, 有些專注做本地客,有些專門賣到街市做零售業批發的。盛況之下,競爭雖然存在,但並不會影響店家之間的關係,至於和客人關係更加近乎朋友。


客人


時代變遷,蘇先生認為現在的海味業比起零售業,更像是服務行業。「客人對公司有信心才來買東西,我們替他採購好的貨,做推介,他自己選擇要哪個。」貨源選擇客群,而由客人選擇自己認為值得信任的店家購物。客人去到店內,會知道店家服務好不好,貨量夠不夠,質量好不好。「對他有信心便買,每個都一樣,做生意個個都一樣,你有信心便經常去找他,去慣一家便去那家。」客人與店家之間建立互信,才會令店舖興盛,因此擁有熟客、回頭客,名聲得以建立,吸引更多新客人。


蘇先生亦提及疫情之下海味街多了年輕客人的蹤跡。近幾年有更多年輕人在家中煮食,而有一部分更鑽研食海味。「年輕人也多了來買,帶回去煮、去學,當是一種藝術。」蘇先生指,以往人們來海味店來買東西,無事做就順便學煮什麼飯。而現在年輕人到處去,也會想學習,吃什麼都嘗試親力親為。「所以我們現在希望教年輕人食海味的好處。」


「現在年輕人慢慢學習煮......舊時吃太多快餐,不健康,現在希望年輕人重新吃海味。」蘇先生主動分享海味的好處,如雲耳、木耳可以薄血;荊果類(冬菇、雪耳等)有益美容,不一定要吃燕窩,雪耳在以前比燕窩更貴,現在卻被稱平民燕窩。


伙記


海生行開業接近五十年。伴隨著海生行發展的,除了蘇先生一家,更有一班伙記,有些自七十年代便在店內工作,服務了四十多年。有些即使六,七十歲依然選擇繼續工作,對海生行有很深厚的情誼。不少由開業以來的習慣,團年在店內吃飯和提供員工平日午晚兩餐依然維持。

「以往很多伙記都不能回鄉,要在香港過年。團年在店內吃飯,我們習慣年三十下午吃,或者年二十九吃,當團年飯。」店內的團年飯十分豐盛。每逢初一十五做節,會煲雞、燒肉。年尾更是豐富。「鮑參翅肚一定吃,做這行業當然吃。」以魚、燒肉、雞,蠔豉髮菜和鮑魚等,在餐桌上的盛宴慰勞一眾辛勞的伙記,並希望新一年有好意頭。每一道菜不單包含感謝,更期盼所有人在新一年過好日子。店內的火頭大將軍,除了在平日為一眾員工預備兩餐,在新年更負責烹調好意頭的菜色。如象徵發財的蠔豉髮菜;象徵年年有餘,像金元寶的鮑魚;象徵元配,結婚開心的元貝。


「我們靠他們做事,他們健康些,病痛少一些,我們有好處,不會蝕。他們身體好,做事便精神。」當問及為員工提供兩餐的原因,蘇先生如此回應。

不論是和客人之間的情誼,還是與員工之間的情誼,傳統海味行業並不是單單的金錢交易,而是以心換心,以客為重的心換客人的信心;以員工為重的關心換員工的忠心。圍繞着,維持著傳統海味行業的,是那一份人情味。餐桌上的海味不單是食物,它代表家人在繁忙生活中難得的團聚時光;代表對家人和新一年的祝福,一份情、一份愛。



受訪者資料:

海生行

香港西營盤干諾道西149號地下















Comments


Post: Blog2 Post
bottom of page